新华社:台大学者:从南海沉积记录中“研读”台湾自然灾害“历史档案”

  • 新华社:台大学者:从南海沉积记录中“研读”台湾自然灾害“历史档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媒体聚焦
摘要

      新华社“决心”号4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为了在科学研究领域“以今鉴古”,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苏志杰教授正在参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他将从南海沉积记录中“研读”台湾自然灾害的“历史档案”,并进行古今对比研究。

      新华社“决心”号4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为了在科学研究领域“以今鉴古”,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苏志杰教授正在参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他将从南海沉积记录中“研读”台湾自然灾害的“历史档案”,并进行古今对比研究。

      数十名中外科学家乘坐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于2月14日抵达北纬18.4度、东经115.9度的目标钻探海域,开始进行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此前,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南海设计和主导了两个大洋钻探航次。

      20世纪中叶至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环境变化,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使科学家们不断发展出新的分析技术和数值模型,希望通过对地球历史环境变迁的了解,找出人类未来的因应之道。其中,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连接“事件”与“沉积记录”。

      “例如,地震所引发的浊流事件,是否可与洪水泛滥所引发的浊流记录相互区分。如果无法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就无法正确分类并重建过去各项自然灾害的沉积记录。”苏志杰说,“这项工作,就必须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所记录的自然灾害事件,与沉积记录进行对比,以了解各种不同原因所形成的沉积记录的时空分布与形成机制。”

      据介绍,近十多年来,台湾发生过多次大型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与经济损失,还使台湾西南外海至马尼拉海沟间的大规模海底电缆断裂。

      “这一方面显示,大型自然灾害引发的海底浊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另一方面也暗示,这类海底浊流所形成的"浊流岩",具有成为大型自然灾害事件"天然地质记录器"的潜能,可供我们进一步利用,以评估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是否具有回归周期等特性。”苏志杰说。

       2006年以来,苏志杰一直致力研究台湾自然灾害事件输入到南海的现代沉积。通过研究现代灾害事件在南海的沉积记录,他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深海沉积的形成机制,同时还感到,科学界严重低估了“历史上的事件性沉积作用”的重要性。

      “例如,台湾西南外海的深海岩芯研究显示:屏东地震与莫拉克台风输出至台湾西南外海的沉积物总量,大约等于过去100年的沉积量总和。其中,有机碳埋藏量更超过过去100年的一个数量级以上。这表明这类事件型沉积物输出,对全球碳循环作用有一定影响。”苏志杰说。

      通过对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深海沉积机制,其成果还可以应用推广到更长的时间尺度,进行深海沉积记录的“回推”工作。参加此次南海大洋钻探,苏志杰将深入研究从南海海底钻取的岩芯样品,从中“研读”台湾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事件输入到南海的沉积记录“历史档案”,从而进行古海洋与古环境重建。

       “灾害性事件的陆缘有机碳大量输出与埋藏,对全球碳通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冲击。研究灾害性事件的沉积"历史档案",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认识地球的环境变迁,也对地球未来的环境与命运,提供更深一层的思考空间。”苏志杰说。

 

天津网转发:http://www.tianjinwe.com/hotnews/zxxx/201704/t20170405_112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