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第三次大洋钻探建议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 南海第三次大洋钻探建议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新闻报道
摘要

        2013年3月31日,中国IODP办公室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南海所举办了主题为“从俯冲到伸展:南海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转换”(“From Subduction to Extension: Tectonic Transi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的学术研讨会,目的是酝酿继ODP184和IODP349航次之后的下一个南海大洋钻探航次。

        2013年3月31日,中国IODP办公室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南海所举办了主题为“从俯冲到伸展:南海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转换”(“From Subduction to Extension: Tectonic Transi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的学术研讨会,目的是酝酿继ODP184和IODP349航次之后的下一个南海大洋钻探航次。

 

        会议邀请IODP-MI前副总裁Hans Christian Larsen博士、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邱燕、姚永坚教授,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庞雄总师、张向涛项目经理、南海所周蒂、孙珍研究员等共同研讨。会议围绕南海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转换过程;南海大陆边缘新生代早期同张裂沉积与事件;南海大陆边缘从张裂到洋壳扩张的过程和大洋钻探的选址建议与建议书的集成等几个关键问题展开。

 

        林间教授首先介绍了ODP 184航次和IODP 349航次申请的经验和运行情况,以及2012年1月31日-2月1日在同济大学举办的IODP国际研讨会对下一个IODP航次可着重钻探南海裂谷过程及中生代沉积地层的建议。Hans Christian Larsen教授介绍了大西洋共轭陆缘钻探方案的例子,提醒大家新的钻探方案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才能在2年的时间里顺利获得通过。好的提案主要包括以下元素:简单;集中研究一个重要的地质过程;好的地震资料覆盖;把握好时间节点。

 

        在此基础上,林间教授引导会议分析了几位科学家建议方案的优缺之处,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共识:南海中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洋陆过渡带是最适合钻探的位置,可考虑从荔湾凹陷-潮汕坳陷-洋盆边缘选择不同的构造类型(隆起、同张裂中心、COB)布置4-5个站位,围绕同一简单而重要的科学问题:“从大陆裂陷到海底扩张”开展。在这里开展钻探的优势是:(1)南海陆缘在年龄、扩张速率、蛇纹岩块体(或岩浆底辟或泥底辟)等方面与大西洋陆缘可构成鲜明对比,对人们认识大陆边缘从张裂到扩张的过程有重要的延伸;(2)与全球其他裂谷地区相比,南海北部陆缘的地震数据非常好,不仅有反射深度大的二维测线,而且有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覆盖。这里有比IODP其他钻探站位都好的测线覆盖。南海南部可以提议1-2个站位,作为预备,但钻探时间有限,必须十分小心的选择和设计站位。

 

        由于科学问题已非常清楚,钻探范围也已基本确定,Larsen教授建议可不用在10月之前再举行大型研讨会,应考虑尽快准备初步的建议计划(大约10页,里面提及好的数据和可能站位)。会议建议孙珍为新钻探方案的牵头人,参加研讨会的科学家都作为第一批共同建议人的一部分,并进一步扩大国内的共同建议名单。同时尽量邀请周边国家的科学家和欧美正在研究被动大陆边缘的科学家参加建议人的团队,共同完善建议书的撰写、提交和推动。

 

中科院南海所 孙珍